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为质量认证全球大家庭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更新时间:2019-12-30 15:16:48     浏览次数:0 次    

前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 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各国人民期待提出 符合时代需求、促进国家间和谐相处的新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 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这一理念超越了国别、 党派和制度的异同,汇聚起各国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蕴含着人类 普遍接受的共同价值,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质量 认证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监管国际共治的重要途径,作为国际 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在打造开放、合作、共赢 的贸易环境上大有可为,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经济 贸易领域的具体实践体现。本文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指导,思考并分析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进程中质量认证作用的发挥,为发展中的质量认证全球大家庭贡献 中国力量。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解决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1.从全球人类发展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全球人类 发展的未来走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安全、经济、 文化、生态 5 个方面,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 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进行的重要论述。这是 一个科学完备、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同时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为解决人类当下面 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提出的中国方案、 贡献的中国智慧,也是我们主动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出完善全球治 理体系的重大举措之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 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 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中国 和平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也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理想和追 求,是中国梦同世界梦相互连接的自然交汇点。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但在以西方大国为中 心的全球治理体系下,由于没有凝聚共同利益的理念与措施,动荡、 冲突、失衡的一面十分突出。近年来,全球经济新动能不足,发展 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加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 来的新挑战凸显,各国政策内顾倾向明显,国际贸易和投资壁垒不 断提高,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逐渐蔓延发酵,国际 多边秩序遭到严重挑战。面对这一失序甚至无序的世界形势,中国 共产党应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的就是为凝聚、形 成和发展共同利益开处方,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经提出, 就迅速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吸引力、思想感召力和实践生命力。 2.从全球经济发展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贡献了解决全球 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中国智慧 如今,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深入、更广泛, 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更加紧密,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大潮势不可 挡。但是,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既无法克服资本贪婪逐利的天性, 也无法适应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带来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以国际收 支失衡、国际分工结构性失衡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失衡;另一方面表 现为以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为标志的逆全球化现象,导致国家间贸 易摩擦不断升级,在全球产生竞相形成保护主义壁垒的恶性效应, 严重干扰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经济全球化的实际,就需要有新的 全球治理理念为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了这种需要, 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包容性,其核心是各国平等、相互尊 重、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 趋势,有效引导世界各国在互相平等、公平竞争、精诚合作的基础 上,打造全球经济一体共赢的局面,更好推进经济全球化。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提供一种治理理念, 还提供了可以实现的有效路径——即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 议,明确“共商、共建、共享”为建设“一带一路”始终坚持的黄 金法则,其中,共商形成共识,强调彼此尊重各国的利益,求同存 异、相互信任,强调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增进共同利益;共建促 进发展,共建强调优化资源配置,调动多方主体积极参与、精诚合 作、各取所长;共享实现互利,强调共赢,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 经贸合作、互联互通、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全方位实现成果共享和 资源节约。 3.从市场监管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市场监管工作 国际共治的责任担当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已密不可分, 全球统一大市场正在形成中,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 率和公平性,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际市场环境,既是全球 经济治理体系价值所在,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 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的市场环境是其根本要 求,而完备的市场监管体系及有效作用发挥机制,是实现上述目标 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市场监管,是指独立于市场主体的第三方组织,依据法律、 章程等规则,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监督、管理,维护正常 市场秩序,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和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管理活动。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美国为代表的以社会组织为重心的自律型,欧 盟为代表的以政府监管和自律组织监管相结合的中间型和日本为代 表的以政府主导为主的集中型 3 种市场监管模式。我国是以政府主 导为主的集中型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政府不断向市 场还权,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我国市场监管体制还在不断发展建 设中。世界各国市场监管体制虽有不同,但其价值目标都是一致的, 都是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公正有序的 市场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服务全球大流通,市场监管不再仅 局限于一国境内,而是面对全球消费者,发挥其营造公平有序的国 际市场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等作用,在 发展趋势上是形成国际间统一的市场监管模式,实现世界大市场的 监管要求的基础上,促成市场监管国际共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倡导的共同价值 取向,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基础保障的市场监管指明了国际共治 的方向以及行动的可能,也进一步明确了其责任担当,即:要以共 建国际通行规则为前提,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 保护主义,推动建设开放公平透明的国际市场环境;要以共商形成 政策规则联动为基础,倡导交流互鉴,解决制度、政策、标准等不 对称问题,完善互认体系建设,促进全球统一市场建设;以共享高 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强经验分享,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共同应对 全球治理格局调整给市场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做好风险防控, 携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致力于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引导经 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二、质量认证是推动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监管国际共治的重要途径 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在消除 贸易技术壁垒、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大有可为,也是实现市场监管 国际共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认证”是指由第三方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人员符合相 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活动。从本质属性上讲,“认证”是一种信用 保证形式。质量认证,顾名思义是对产品、人员、服务及其企业组 织进行符合性评价并向社会出具公示性证明,满足市场主体对各类 质量特性的需求。 质量认证起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发展于市场,广泛存在于产 品和服务等市场交易活动之中,能够在市场中传递权威可靠信息, 建立市场信任机制,引导市场优胜劣汰。市场主体采用质量认证手 段,可以实现互信互认,打破市场和行业壁垒,促进贸易便利化, 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场监管部门采用质量认证手段,可以加强 质量安全监管,优化市场准入和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降 低监管成本。因此,质量认证既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 理、优化市场运行和管理效率、提高市场监管效能的基础性制度, 也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都将质量 认证作为加强质量管理的最佳实践方案,并向全世界推荐。 概括地说,质量认证具有以下特性:本质属性是传递信任、服务 发展;典型特征是市场化、国际化;基本功能是质量管理的“体检 证”、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国际贸易的“通行证”;突出作用 是面向市场主体引导提质升级,增加市场有效供给;是面向政府部 门支撑行政监管,提高市场监管效能;是面向社会各方推动诚信建 设,营造市场良好环境;是面向国际市场促进规则对接,参与国际 合作与竞争的重要途径。就其基本功能具体有以下方面: 1.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有质量管理“体检证” 之美誉 质量认证的优势在于将各种质量管理标准、目标、方法和要求有 机集成起来,运用多种质量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乎 标准要求进行诊断和改进,是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企业按照更 高的标准持续改进管理的有效工具。一方面,从供给端加强质量管 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向需求端传递质量信任并反 过来倒逼供给体系提升,有利于增加优质供给。 通过质量认证活动,能够帮助企业识别质量控制关键环节和风险 因子,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获得认 证,需要经过内审、管理评审、工厂检查、计量校准、产品型式试 验等多重评价环节,获证后还需定期进行证后监督,这意味着通过 全套“体检”之后,能够持续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从而切实 加强质量管理。 2.质量认证是国际通用的质量保证证明,有市场经济“信用证” 之通识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一切市场交易行为都是市场主体基 于相互信任的共同选择。随着社会分工和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化, 由具备专业能力的第三方对市场交易标的(产品、服务或企业组织) 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证实,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必要环节。获得 第三方的质量认证,能够显著增进市场各方的信任,从而解决市场 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市场交易风险。质量认证制度诞生 后,迅速广泛应用于国内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之中,向消费者、企业、 政府、社会和世界传递信任。在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的过程中,质量认证“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特性日益显现。 质量认证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传递权威可靠信息,有助于建立市场 信任机制,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引导市场优胜劣汰。获得第三方认 证,是证明企业组织具备参与特定市场经济活动资质能力、证明其 提供商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信用载体。在国际上,都是通过认证设 置更高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引导新的生产消费方式,倒逼企业提质 升级,建立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桥梁”。 例如,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国内外招投标、政府采购通 常对参与竞标企业设立的基本条件;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出台 碳足迹认证、低碳产品认证,欧盟出台有毒有害物质控制 RoHs)认 证,美国出台“能源之星”认证等有力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涉 及环境、信息安全等特定要求的还会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ISO2700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作为资质条件;节能产品政府采 购、国家“金太阳”工程等将节能产品认证、新能源认证作为准入 条件。 可以说,质量认证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信用证明,解决了信息不对 称的难题,降低了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为市场经济活动发挥着传 递信任这一不可替代的作用。 3.质量认证是国际交往的贸易便利工具,有国际贸易“通行证” 之功能 当前,随着逆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各国对技术性贸易措 施的使用越来越量增面广,加剧了国家间贸易摩擦的广度和深度, 造成严重的贸易损失;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也愈发严苛, 对国际贸易造成重大影响,如欧盟 CE 指令、美国 UL 认证、日本 PSE 认证、韩国 KC 认证等,再比如欧盟发布的《在电子电气产品中限制 使用有毒物质的指令(RoHs 指令)》第三次修订版,就对我国家用 电器、通讯仪器、照明设备等近 3000 亿元出口产品造成影响;三是 出于对本国的贸易保护和对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抗,各国开始 普遍采用这一手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采用比例明显上升。在这个 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双输”或“多输”的局面;四是发达 国家间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迅速复制、相互效仿,共同对发展中国家 构筑起了贸易壁垒;五是技术性贸易措施逐渐形成体系,从单一产 品向整个供应链或生命周期延伸。由此可以看出,技术性贸易措施 的不当使用,将直接导致贸易成本增加,相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进 入市场时间延迟、丧失市场良机、丢失潜在市场,影响资源的全球 合理配置。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析,全球贸易投资活动中有 80%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通报的 TBT 措施中,2/3 涉及质量认证等合格评定要求。我国企业遭遇的国外技 术性贸易壁垒中,涉及认证的占 1/3。 质量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有两 个显著的国际化特征。一是国际上已建立了全方位的认证活动应遵 循的标准和准则,并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等国际组织对外发布,非常权威,包括认证制度应如何建立,认证 机构应如何运作等等;二是国际上在诸多领域成立了相关国际合作 组织,它们的宗旨就是建立国际统一的认证制度,在国际组织成员 间实现“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行”。因此,按照国际规则 开展的认证,很容易在各个国家得到承认,从而称为国际贸易的“通 行证”。 由于质量认证的国际化特征,它能够帮助企业和产品顺利进入国 际市场,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着协调国际间市场准入、促进贸易 便利等重要功能,是多双边贸易体制中促进相互市场开放的制度安 排。多边领域,质量认证既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促进货物 贸易的国际通行规则,也是食品安全倡议、电信联盟等一些全球采 购体系的准入条件;双边领域,质量认证既是自贸区(FTA)框架下 消除贸易壁垒的便利工具,也是各国政府间关于市场准入、贸易平 衡等贸易磋商谈判的重要议题。在许多国际贸易活动中,都把国际 知名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作为贸易采购的前提条件,以及贸易结算 的必备依据。不仅如此,不少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准入谈判,都把质 量认证作为重要内容,写入贸易协定。 质量认证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决定其能够作为国际通用的 “共同语言”和“共同工具”,为推动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监管国际 共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推 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互联互通、互信互利的桥梁。 三、为建设质量认证全球大家庭贡献中国力量 从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到“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中国一直秉承互利共赢的原则,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维护者、 贸易自由化的践行者,也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拥护者。自从改革开放 伟大征程拉开序幕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历史成就,综 合国力显著提升。同时,中国开放也深刻影响世界,从加入世贸组 织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并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为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 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 超过 30%,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稳定器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逐渐从简单参与者转换 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并倡导对全球治理体系 进行改革。 在质量认证领域,随着我国质量认证工作国际化的不断增强,在 国际质量认证领域的话语权不断加大,我们正在致力于推动质量认 证全球大家庭的建设,并努力为之贡献中国力量。多年来,中国一 直致力于多边合格评定领域合作,并已取得了积极成效,表现在: 一是国际互认成效明显。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 21 个认证认可国际 组织,对外签署 15 份多边互认协议、123 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围 绕国内产业需求,广泛参与全球国际化认证合作组织,推进国际互 认,助推了国内产业“走出去”;二是部分认证认可领域发挥了国 际引领的作用。如主导制定了首个服务认证的国际标准;主导建立 的 LED 认证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合格评定体系(IECQ) 的国际认证制度,实现了我国在合格评定领域的新突破,直接惠及 几千亿元的 LED 产业;三是国际组织话语权不断加大。成功当选国 际电工委员会理事局(IEC-CB)、合格评定局(IEC-CAB)成员、可 再生能源互认体系(IECRE)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 升;四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富有成果。制定了《共同推动认证 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计划》,与沿线 12 个国家在 政府层面建立了质量认证领域的固定合作机制或签署合作协议;与 沿线 30 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沟通渠道;完成 29 个国家和两个市场 准入联盟认证认可制度研究;实现海湾合作委员会(GCC)认证、沙 特(SASO)认证承认中方认证机构结果。这些成效与经验的取得, 也为我们下一步为全球合格评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奠定了实践基础。 1.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和经济全球化的实际,强调世界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包容性,倡导 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选择,齐心协力应对挑战, 开展全球性协作,其核心是各国平等、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有效 引导世界各国在互相平等、公平竞争、精诚合作的基础上,打造全 球经济一体共赢的局面,更好推进经济全球化。 秉承这一理念之精髓,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 化工具的质量认证,通过全球范围内,各国平等协商制定合格评定 国际规则,并负责任地共同遵守,在此基础上推动双边、多边及至 全球范围的互认互信,从而促成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 流动、技术大发展,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共 同体,推动建设国际贸易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逢良好的发 展机遇,必将展现出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2.健全并遵循质量认证全球大家庭之规则 如前所述,质量认证的价值是传递信任,国际范围内表现为互信 基础上的互认,而互认的前提是各国对国际规则的严格遵循。为应 对贸易壁垒,推动国际互认,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就需要各国合格 评定部门携起手来,共同建设好、发展好这个质量认证大家庭,一 方面是“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地多,另一方面各“家庭成员”应严 格遵守共同制定的国际通行规则。各国政府间技术法规、合格评定 应当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并以此构建国际互信互认机制,防止对国 际贸易造成不必要阻碍;要拓展合作领域、合作对象和合作渠道, 推动合格评定政策沟通、标准协调、制度对接、技术合作和人才交 流;要制定合作共赢的互认安排,加快可再生资源、绿色低碳、跨 境电商等新领域互认进程,推动多双边互信互认持续增长,促进对 外贸易稳定发展。 具体到我国的质量认证工作,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 是积极参与国际合格评定标准化活动,切实提高我国对国际标准的 “采标”率的同时,努力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力争主导制定国 际标准,提高“制标”率;二是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职位的遴选 推荐工作,拓展我国代表在国际组织管理层和工作层的任职数量, 提升话语权;三是重视履行同各国达成的多边和双边互认协议,建 立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履约执行机制,树立在国际认证领域负责任 大国的形象;四是积极构建“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机制,发挥 “一带一路”平台作用,促进世界各国在标准、认证领域的互联互 通,利用 ISO、IEC、IAF 等国际舞台,提升我国认证的国际影响。|五星售后服务认证| 3.构筑质量认证全球大家庭之组织 质量认证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质量认证等合格评定国际组织的巨 大推动力和公信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就是促进世界各国在标准和合格评定领域的互 联互通,一方面大力推广国际标准采用,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 利化,另一方面又要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防止标准滥用,减少 技术壁垒。相关合格评定国际组织应不断强化自身建设,提升专业 能力、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公信力,共同促进质量认证全球大 家庭的建设和发展。 一是打造专业型国际组织是基础。目前,质量认证领域各合格评 定国际组织主要都是基于解决某专业领域需求而成立的,这也是成 立国际合作组织的初衷和基础。各专业领域的国际组织要着眼于解 决本领域在制约产业发展、贸易便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制定能够 为各方所接受、具有普遍价值的合格评定规则,并吸引各国加入并 执行。 二是打造集约型国际组织是方向。随着产业链的延伸特别是新技 术、新产业的发展,各种专业性问题交织在一起,光靠专业型国际 组织很难满足所有需求,打造集约型国际组织势在必行。各专业型 国际组织之间要加强相互合作、实现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为全球用 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集约型国际组织,从而降低全球贸易成本。 三是打造全球型国际组织是本质。经济全球化需要打造各方广泛 参与、具有全球影响的国际组织。应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在发展水平、 实际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注重吸收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 构建更加广泛、更加均衡、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全球型国际组织, 真正实现“一张证书,全球通行”。 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画卷展现了人类 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既是作画人,也是画中人,要在党的领 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主动作为,为质量认证全 球大家庭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质量报》 2019 年 11 月 22 日

咨询电话
咨询热线
020-3160 9492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08:00-23:00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更方便
预约回访
专业咨询服务
预约回访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4 www.MetInfo.cn